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亞洲巡弋」看展心得





 1) 展覽中你最欣賞的作品是哪一件?

賴志盛 邊境

遠看看到一堆施工會製造的垃圾、廢棄木料、喝過的維士比,
懷疑是沒有清乾淨的展場,

走進看到作品說明牌才真正知道他是刻意的。
然後看到沿著展場牆壁做出來的走道也懷疑是能給參觀者走的嗎,
看到人數限制的告示牌我才敢走上去。





以為走上去沒什麼好走的,就只是在高處看地上的垃圾而已?
廖思婷走一趟完,下來馬上好奇問我:題目是什麼???
他說走的感覺如題:[邊境],於是我就好奇的也走,
走在沿著牆壁而做出來的懸空走道,感覺真得很妙,有點沒安全感,
走道很窄,我穿得很厚,厚外套一直摩擦牆壁,想遠離牆壁,但沒辦法,
因為路窄得一遠離牆壁就會掉下去。

我感覺掉下去很容易,雖然沒有火坑沒有危險物品,
但看到滿地的木塵、灰土和垃圾,我寧願讓我的外套繼續摩擦不知道有多髒的白牆壁!
這種感覺就像是走在邊境啊~~
成功的讓觀眾親自站立感受藝術與身體的疆界。

另一個喜歡的原因是,不論我是站在懸空窄道上,還是看別人走在懸空窄道上,
都覺得很有邊境的感覺,看別人走也是很明顯的看到對方走在邊界上,
而且畫面還蠻美的。







2) 展出四個主題中哪一個主題與作品你覺得最為相符。

「物證」

不論是
賴志盛的邊境 留下了懸空窄道施工時的使用工具、
黃子欽的破音大王 以樹脂封存了收音機、蟬,等等製造聲音的東西、
還是  鄭博聰把日常風景等等畫在便條紙、便利貼上。
藝術家在作品中都留下保留了會因為完成而清掉的使用工具和垃圾、 會因為時間而毀壞丟棄的聲音製造物和隨手丟棄的便條紙,這些物證留下它們存在過的證據或是去證明提醒什麼事










3) 請詮釋四個主題之間相互呼應的關係。

「鬼島」「物證」「隔絕今界」「物體事件」

鬼島區的蘇育賢錄像把回收物堆到最高再丟入運河像座小島,和其他作品都展示對於鬼島的荒謬;物證區將使用過的工具器具刻意的保留下來;隔絕今界的吳季聰使用塑膠袋、塑膠盒、枯枝等等垃圾為媒材;而物體事件區也有使用到破壞環境的保利龍和被拆除的舊屋舍的房子門窗,都與環保有多少的關聯。

鬼島的荒謬,被留下的物證,換角度看待這些物體事件,
最後這些事物的堆積就像是個隔絕今界,
四個子題用不同的觀察和多元的創作提醒著我們,

不能再忽視對於環境和人造垃圾的存在,
這個議題只要人類存在的一天,永遠都要重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