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兩位藝術家各自的創作背景與創作媒介
2) 這兩位藝術家如何在作品中進行色彩的探究
3) 比較這兩位藝術家的創作過程與展出方式
3) 比較這兩位藝術家的創作過程與展出方式
James Turrell創作背景:
美國人,魁克教家庭(認為任何人都能與上帝直接接觸,反對任何形式的戰爭,主張和平與平等)。
父親是航空工程師,啟發了 James Turrelll 對飛行、宇宙的興趣,
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讓他探索人對空間的認知與界定。
大學修習數學和感知心理學,探究如何用視覺資訊建構對世界的認知。
創作媒介:
以空間和光線為創作素材。
除了人工光外,自然光也是他的興趣之一。
(60年代開始嘗試一種創新與非傳統裝置創作,
對光學的感知雕塑以及“實體化自然光”。)
James色彩的探究:
四種手法:
1. 經過層層過濾的日光從頂端的天窗透下來,再一層層沖淡了人造的光色。
2. 將光沫滅在牆角、天花板和地板的連接點。
3. 以光線和投射手法來創造出看似具有質量和重量的實物,但其實這些實物只是光線投射的幻象而已。
4. 作品《Aten Reign》中
圓樓中另建一橢圓錐狀結構,由錐頂透光屏幕自天頂灑下陽光,
五層同心橢圓分別由LED燈管自下往上投射不同色光,靠電腦程式控制非常緩慢而無規律的變色,
可從白轉紫變藍再換粉紅,皆經特瑞爾據光學色彩原理精心調整過。
比較這兩位藝術家的創作過程與展出方式
創作過程-
James Turrell
研究如何使用視覺資訊來構築認知
以光為媒材的創作實驗,
租用一間房間為工作室,進行他的光實驗,
運用投影機光束投射到房間。
後來不滿意投影機的存在,
而使用戶外光,
將窗戶漆上不透光色彩,
讓自然光透過刻意營造的空隙,
進入室內。
展出方式 -
James Turrell
透過光線在建築空間裡的呈現來展出,
透過不同色彩的光線變化,讓整棟建築都成為了他的作品。
------------------------------------------------------------------------------------------------------
Josef Albers創作背景
生在德國一個工匠家庭,繼承了家族手藝,
父親教他上漆,影響了日後的《向方形致敬》系列。
設計師、攝影師、印刷工、版畫家、詩人,擁有眾多身分,
以抽象畫家和理論學術上的成就最為大眾所知。
Josef Albers的教學有相當程度的理性思維,
鼓勵透過實驗和動手操作來學習,他認為理論不應凌駕於真實的實踐之上。
追求自我創作的突破,抽象繪畫有創作著名的《向方形致敬》系列。
其後出版了《色彩構成》。
創作媒介
深入的研究材質的應用和可能性,他經常採用新的媒材。
版畫及套色玻璃作品:
受攝影的視覺感受影響,使用攝影簡單的黑白色調來探索空間虛實、對比、形狀與形式,
為他創造了新的視覺語彙,並應用作品上。
此發展讓他有全新的自由來觀看、詮釋並參與這個世界。
不同於眼睛所見,透過鏡頭所得到不同的觀點促使他進行創作上的實驗 。
以套色玻璃為主:
從傳統彩色玻璃藝術轉變至以套色玻璃為主。
意味著不再需要藉由光線的穿透來達到他所追求的亮光效果。
底部不透光的白色玻璃本身便具有一種獨特且發自內在的亮光,
創造出具有自身光輝的作品,啟發了他日後回歸繪畫後所創作的《向方形致敬》。
以方形為顏色的載體:
《向方形致敬》的系列畫作,
利用幾何的圖塊來示範色彩學理論中色塊和比例如何影響視覺觀感。
透過各種的組合探索視覺認知系統和對象的關係,
以方形為顏色的載體。
他不斷嘗試顏色比例和大小上的組合可能。
色彩的探究
至今仍被認為是視覺色彩研究的經典──《色彩構成》。
他的色彩實驗研究色彩的交互作用:
在周邊顏色的作用下,
色彩的彩度產生視覺上強弱的變化、其中的皺摺、交疊、覆蓋、編織等等不同的效果。
《向方形致敬》系列是在單一平面上試驗,
並藉由一系列色彩的並置創造了立基於平面之上的厚度,
造成視覺上色彩的前進與後退──純然的色彩卻創造出不屬於二維或者三維的透視效果。
色彩被他獨立出來,沒有固定的搭配或公式,Josef Albers探討畫面造形和色彩的之間的關係,
認為視覺感官在事實與心理效果之間存在著差異。
創作過程與展出方式
不論是以玻璃、金屬或木材進行創作,Josef Albers都刻意強調材質本身的特質。
Homage to the Square系列: Josef Albers用調色刀將油彩塗在纖維板上,並將使用過的顏色記錄在纖維板背後,標注顏料和製造商名稱,使該顏料為外界所知曉。每一張纖維板都包含三種或四種方塊。
Josef Albers排除了所有無關因素,簡化創作,減少複雜,讓參觀者專注於一個中心主題,即色彩之間的關係,以內化的方式影響著今日的視覺藝術。
課堂上的小組討論:
相同處:
都在研究顏色對視覺的影響
視覺上對顏色的感受
相異處:
創作手法不同(繪畫;裝置)
個人影響:
用很單一、很純粹的研究主題,
卻可以發展出這麼多的變化,是可以被探討的。
畫作和自然和空間的關係,
不是分開討論的,它們互相影響,
讓呈現作品方式可多元化,多可能性。
展覽的整體空間與感受,都是屬於藝術家的創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